记者注意到,近些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繁发生,究其原因多在于网络暴力维权难、行为成本低,导致一些网络用户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以匿名账号为挡箭牌,肆意对他人的合法权益进行践踏。
由于侵权行为属于民事范畴,而侮辱、诽谤罪绝大多数情况下又属于刑事自诉案件,都需要被害人先提供侵权人的基本信息、侵权事实与侵权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等证据。而事实上,被害人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取得上述证据,这使得网络暴力的维权难度极大。“区块链技术具有可追溯、全流程留痕的特点,很好地发挥了稳定和强化电子证据关联性的作用。”茅莹律师表示,具体来说,当网络暴力事件发生时,
不仅如此,伴随“吃瓜”文化兴盛,娱乐圈这块“瓜田”沃土开始供不应求,网民将八卦的对象泛化至网红甚至是素人的个人隐私。
中卫普信
吃瓜,网络流行词,其含义为在网络环境中,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普通网友们常常戏称自己为“吃瓜群众”。而“瓜”则表示某个热点八卦事件。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下次吃瓜的时候,或许我们会更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做冷漠的看客,时刻都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客观看待事物和人,理性判断。
徐芳:根据发布信息的具体内容,发布者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或民事责任。
从正向意义来看,“吃瓜群众”所形成的参与式网络围观通过新媒体渠道对事件的还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但负面效应是,一些媒体和个人为了追逐相关的流量红利,变相生产次生话题,随着商业逻辑的带入,公共议题的讨论不免会走向极端。
那么普通人能复制小雪的维权经历吗?茅莹律师表示,区块链证据仅是证据的一种形式,与其他证据并无实质区别,“无需刻意‘拔高’,普通人也可以轻松利用区块链技术取证。”
如今,众多网民自称“吃瓜群众”。受访专家认为,要警惕“吃瓜”文化愈演愈烈,加剧谣言滋生,推倒个人隐私与社会谈资之间的“隔离墙”,激发出不受约束的窥私欲、攻击欲,要避免“吃瓜”变“吃人”,“围观”变“围攻”。
北京市天沐律师事务所徐芳律师表示,发布虚假信息,并在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进行传播,可能涉及不同的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或民事责任。加入“吃瓜群”仅围观没有风险,但对谣言、虚假信息进行转发、散布,或者发表评论超过合理的限度,可能承担民事责任、行政处罚、严重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一位艺人经纪人告诉半月谈记者一套“种瓜”流程——豆瓣“养蛊”(即刻意放出似是而非的假消息吊起网民胃口),再借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发酵,然后在知乎、B站等输出讨论观点。连环套路下,公众注意力的流量密码就被“拿捏”了。
区块链证据的法律地位早已被法律所承认,通过区块链技术取得的证据本质上就是电子证据,只不过它是当事人通过司法区块链平台或其他组织组建的第三方区块链平台,收集、固定的一种新型电子证据。”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新媒体系副教授王少磊认为,“吃瓜”虽然符合人性,但公众不仅有对娱乐内容的需求,也有对严肃内容的需求,也就是对权威声音、真实信息的需求,“争夺公众注意力,不能只靠压抑前者,更要做强后者”。https://telegra.ph/51吃瓜大揭秘当红偶像不为人知的另一面-06-20
https://conscious-shift-5a9.notion.site/51-2182abccc7f480bfbd31cee4458d0a00
https://inky-dolphin-q45xjc.mystrikingly.com/blog/51
https://medium.com/@g7o7i1re/51吃瓜独家起底-顶流偶像的-双面人生-全记录-b0db4489c7d8
https://hackmd.io/@UwSwx5oBRrSYiN8ezv2MEQ/BkvHxcfVle
https://hsdgfhjdgs.hashnode.dev/51
https://qr.ae/pAmwFe here